文章目录:
春秋战国时期,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风云变幻、英雄辈出的时代,在这个时期,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成语典故,这些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,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,下面,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些流传千古的成语典故。
卧薪尝胆
典故来源: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
故事背景:春秋时期,吴越两国交战,越国战败,越王勾践被迫向吴国称臣,勾践在吴国卧薪尝胆,励精图治,最终成功复仇,成为春秋五霸之一。
成语释义:形容人刻苦自励,发愤图强。
纸上谈兵
典故来源: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
故事背景:战国时期,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,年轻时学兵法,谈起兵事来头头是道,当赵括担任将领时,却因纸上谈兵,不懂得灵活运用兵法,导致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惨败。
成语释义:形容人只会空谈理论,不能解决实际问题。
完璧归赵
典故来源: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
故事背景:战国时期,赵国得到一块名为“完璧”的宝玉,秦王想要得到这块宝玉,便派使者向赵国求购,赵国大臣蔺相如巧妙地利用计谋,使宝玉完好无损地归还赵国。
成语释义:比喻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给本人。
负荆请罪
典故来源: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故事背景:战国时期,赵国名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因争夺相位而结怨,后来,廉颇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,便脱去战袍,背着荆条,向蔺相如请罪。
成语释义:形容人诚恳地道歉,请求原谅。
围魏救赵
典故来源: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
故事背景:战国时期,魏国攻打赵国,赵国向齐国求救,齐将田忌采纳孙膑的计谋,率军攻打魏国首都大梁,迫使魏国撤军,从而解救了赵国。
成语释义:比喻用计谋解救困境。
纸上谈兵
典故来源: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
故事背景:战国时期,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,年轻时学兵法,谈起兵事来头头是道,当赵括担任将领时,却因纸上谈兵,不懂得灵活运用兵法,导致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惨败。
成语释义:形容人只会空谈理论,不能解决实际问题。
一鸣惊人
典故来源:《史记·孟子荀卿列传》
故事背景:战国时期,燕国乐官钟子期,因一次偶然的机会,听到了俞伯牙弹琴,便对俞伯牙说:“你弹的琴声,如同凤凰展翅,一鸣惊人。”
成语释义:比喻平时默默无闻,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。
悬梁刺股
典故来源: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
故事背景:战国时期,苏秦为了学习,每天深夜还在读书,为了防止自己困倦,他用绳子将自己的头发悬在梁上,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,以此来保持清醒。
成语释义:形容人刻苦学习,勤奋努力。
朝三暮四
典故来源:《庄子·齐物论》
故事背景:战国时期,齐王为了取悦百姓,提出要给百姓分东西,他先说分给百姓三个桃子,又说分给四个桃子,百姓听后纷纷议论。
成语释义:比喻反复无常,出尔反尔。
指鹿为马
典故来源: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
故事背景:秦朝末年,赵高为了试探朝中大臣,故意将鹿说成马,看大臣们是否敢说真话。
成语释义:比喻故意颠倒黑白,混淆是非。
这些成语典故,不仅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风貌,更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勇气,如今,这些成语仍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,成为我们言谈举止的一部分。